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杨震四知堂(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

杨震四知堂(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

2023-12-22 09:49:01 科技 时期 河南 地区 河内

杨震四知堂(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本文通过网络平台数据整理了杨震四知堂(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的相关信息,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杨震四知堂,以及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杨氏宗祠有多少堂号
  2. 杨姓的介绍
  3. 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
  4. 四知拒金是什么意思

杨氏宗祠有多少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孔庙堂、不李堂,不陈堂,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洪洞堂等。

杨姓的介绍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王朝晋国君主晋武公次子姬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幼子姬尚父的封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广韵》、《通志》中的记载,西周王朝的君主王位由周武王开始,不计周定公、周召穆公的共和执政的十四年(公元前841~前828年),第十二传至周宣王姬静时,已是西周王朝的晚年,整个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周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叫姬尚父,但他在周宣王执政的四十六年间(公元前827~前782年)一直未能获得封爵,大概是因为出生得很晚,年龄过小之故。

直到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姬尚父才被封于杨邑(今河南鹤壁),侯爵,所以在史籍中称他为杨侯。姬尚父在杨邑建立了一个小诸侯国:杨国,与姬杼之杨国同名。

姬尚父的杨国存在时间不长,在春秋时期即被同宗的强大晋国所兼并,具体灭国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之后,原杨国侯一族的后裔子孙以先祖故封邑名称或国名为姓氏,称杨氏,世代相传至今,形成杨氏的另一支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夷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北齐大臣叫箕元,子姓,传说是古箕氏朝鲜的后裔。

后来,他陪同北齐公主下嫁高句丽国,被高句丽王封为上堂伯,赐予清州为食邑(今韩国忠庆北道清州)。之后,他改姓氏为杨氏,成为朝鲜半岛杨氏的开派鼻祖,其后裔子孙皆称杨氏,以清州为本贯。

迁徙分布:

杨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六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位,皆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四千九百二十三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08%左右。

杨氏的发源地有二:一是在今山西境内、二是在今河南境内,后皆为晋国所吞并,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主要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1.秦、汉之际:

杨氏族人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杨氏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

至汉朝时期,杨氏族人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氏族人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2.晋、唐时期:

是杨氏族人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朝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氏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隋唐以后,杨氏族人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3.宋、元时期:

杨氏族人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

宋朝末期,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

元朝时期,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朝末期,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

4.明、清时期:

明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明之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浙江的杨氏宗族迁往湖广地区。

总之,杨氏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1.郡望:

弘农郡:弘农郡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其时辖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内乡以西、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华山以南的地区。王莽执政时期改名为右扶风。东汉初期复名弘农郡,东汉末年又因避汉灵帝名讳而改名为桓农郡。三国时期曹魏国再次复名为弘农郡。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国移其治到陕县(今河南陕县)。北魏时期又改恒农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农郡为弘农郡,还治弘农县(今函谷关)。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到隋朝大业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复置,移治今河南省灵宝县北部,隋朝义宁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陕县。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农郡被彻底废黜。

天水郡:亦称上邽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时期,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岐阳郡:亦称关西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宝鸡建立,,属内史地。

2.堂号:

河内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亦称桓农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亦称上邽堂、平襄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亦称关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凤堂、扶风堂、风翔堂、凤邻堂、天兴堂。东汉朝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因以为堂。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堂为堂号。

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

杨氏“四知堂”的来历:

东汉时,有太尉叫杨震,任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杨,杨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交知已,我对你是了解的,可你对我的人品怎么不了解呢?”王说:“吾夜深密至,无人知也。”

杨正色斥之:“此乃天知、地知、神知、我知、子(妻)知,何缘无人知晓?”王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裔为崇尊怀念这位拒贿的先祖,自立堂号“四知堂”,还有的杨氏一支以“清白堂”志其事、勉后人。

扩展资料;

杨震(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名臣,著名的“四知先生”。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三十年间,他不分贫富、因材施教,培育出了近三千名弟子被众儒生称赞为:"关西孔子杨伯起"。中国历史上为官清廉的代表人物之一。

旧时,每个姓氏都有自已的堂号,堂号俗称堂名,本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或数世同堂,或分房分支居住,堂名就成了某姓或某支脉的代号。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郡望有关,也称州郡号或总堂号,经州郡官衙至朝廷认可或注册,如徐氏东海堂,郭氏汾阳堂,孔氏至圣堂等;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无需官方认可或注册,如杨氏四知堂,季氏一诺堂等。

四知拒金是什么意思

东汉名臣杨震的学生为感谢恩师,送了一匣子金子,被他断然拒绝。后人褒扬这种为官清正、不赂的高风亮节,而建“四知堂”。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告诉我们,觉悟对一个人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重要意义。有觉悟方能辨是非、明公私,有觉悟方能养正气、祛邪气。

杨震四知堂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杨震四知堂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整理的关于杨震四知堂(四知指的是杨氏四知堂)这个话题的详细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锦洛洛资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锦洛洛资讯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lyqwsj.com/keji/260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