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

2024-01-31 10:08:39 科技 发展 小麦 万吨 粮食

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本文通过网络平台数据整理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的相关信息,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的一些知识点,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郑州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会不会有所带动发展
  2. 中国粮食产量的情况
  3. 科学地讲,我国哪个省份所产的粮食能够实现自产自足
  4.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

郑州升级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会不会有所带动发展

会的,郑州,地处于中原,经济实力强劲,农业发达,人口众多,这也优势会让郑州发展的越来越好,如今,郑州,铁路,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物流都发展的比较好,而且实力很强。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也极为良好,越来越多的河南人都以身为河南人为骄傲,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更是润万千家,带动了农业发展,还为县级地方输送水,使城市的房地产成为县级的龙头,河南,我为你骄傲,自豪,身为河南人,文化历史上下7000年,依着黄河,近着少林!优势得天独厚,河南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可以带动整个中原发展,比如郑万高铁,其中就有市县,地方收益,还有河南规划要建几个飞机场,把航空物流做到极致,现在的河南,其发展和带动都是空前的,作为河南邓州的一员,感谢河南省管理邓州以后取得的成果,感谢,确定邓州市为丹江区域中心城市,花洲书院,宋代福塔,古城街,台湾村,习氏祠堂,南水北调地,杏山地质公园,人民,构林道教祖庭,欢迎你的光顾。

中国粮食产量的情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产量增加,面积减少,比重下降。全国粮食产量连续迈上40000万吨(1984年40731万吨)、45000万吨(1993年45649万吨)和50000万吨(1996年50454万吨)三大台阶。粮食播种面积,1980年为117234千公顷(17.59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0.1,1990年为113466千公顷(17.02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6.5,10年间面积减少3768千公顷(5600多万亩),比重下降3.6个百分点;2000年为108463千公顷(16.27亿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3,10年间面积又减少5000千公顷(7500万亩),比重下降7.2个百分点。小麦生产发展呈现两个特征:一是产量增长更加迅速。全国小麦产量连续迈上8000万吨(1983年8139万吨)、9000万吨(1986年9004万吨)、10000万吨(1992年10159万吨)、11000万吨(1996年11057万吨)和12000万吨(1997年12329万吨)五个台阶。以1980年产量为100,1990年全国粮食产量指数为139,2000年为144,产量最高的1998为160;而1990年小麦产量指数为178,2000年为180,产量最高的1997年达223。由于小麦产量增长速度快于全部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小麦在粮食产量中的比重也出现上升,1980年为17.2,1990年为21.7,2000年为21.5。二是小麦播种面积的发展呈现先升后降格局。全国小麦面积最高记录出现在1991年,为30948千公顷(4.64亿亩)。以1991年为分水岭,此前小麦面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此后小麦面积也是有增有减,在波动中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北方春小麦和长江流域红小麦面积下降较多。粮食在面积减少的情况下产量快速增长,主要原因:一是土地和价格等政策因素有利。80年代初期土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连续大幅度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0年代以来逐步放松对生产的控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收购价格,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延长土地承包期,也激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进步。杂交技术的推广,优良品种的不断涌现,使粮食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粮食品种每更新换代一次,单产提高10左右。农民已由世世代代自留种子,转向使用商品种子。水稻旱育抛秧、小麦精量播种、玉米地膜覆盖等栽培技术的推广,也有助于粮食单产提高。198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2745公斤/公顷,小麦为1890公斤/公顷;199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3930公斤/公顷,小麦为3195公斤/公顷;2000年全国粮食单产为4261公斤/公顷,小麦为为3738公斤/公顷。三是投入增加。除国家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农民自身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在增加。以化肥为例,全国化肥使用量,1980年为1269.4万吨(折纯,下同),1990年为2590.3万吨,10年增长了1320.9万吨;2000年为4146.3万吨,10年间又增长了1574万吨。约70的化肥用于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对化肥等的使用已形成严重依赖。二、粮食生产正在发生的一些变化(一)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优质专用产品快速发展。各地适应市场需求,淘汰劣质品种,压缩大路品种,发展优质专用产品。2000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比例达到17.5,比1998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2001年夏收情况看,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又比上年增加1300千公顷(2000万亩),达到6000千公顷(9000万亩),占小麦面积的比重提高到22.5。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发展和商品率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通过近年来的调整,适口性差、出米率低、市场滞销的劣质早籼稻种植面积大幅度压缩,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水稻品质的整体水平有较大提高。2001年全国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000千公顷(2.5亿亩),比1998年增加8000千公顷(1.2亿亩),优质稻占水稻总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0。为解决玉米越区种植、含水率高、品质较差问题,近几年东北地区大力推广生育期短、脱水快的玉米品种,玉米种植区整体退出了一个积温带,含水量下降了10到15个百分点,明显提高了玉米的商品品质。同时,一些地区还因地制宜地发展饲料玉米、加工专用玉米,初步改变了我国玉米品种结构单一的状况,形成了饲用、食用和加工专用玉米共同发展的格局。(二)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按比较优势组织粮食生产的格局正逐步形成。以小麦为例,华北地区适宜小麦发展的优势得到进一步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6省市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比重从1990年的42上升到1999年的45,提高3个百分点;同期,6省市小麦产量占全国比重从47上升到54,提高了7个百分点(见下表)。水稻、玉米等粮食品种也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同时,一些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作物带、产业带逐步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发展开始出现合理分工。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的外向型农业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中75来源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发挥粮食生产优势,逐步成为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华北6省市在全国小麦生产中的地位面积(千公顷)占全国比重(%)产量(万吨)占全国比重(%)1990年12783424712471999年1285245612354(三)以公司带农户的粮食生产组织形式正在形成。近几年来,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不仅使专用的优质原料有了稳定的供应渠道,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在优化农业结构中种什么,为谁种的难题,从而走出了一条以加工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加工的粮食生产和经营新体制,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例如,郑州第二面粉厂按照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从1995年开始,该厂在河南省选择条件比较适宜的近10个县(区)、29个乡镇,作为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每年与当地农民签订购销合同,确定小麦品种和收购价格,提供种子和技术服务,引导和支持农民增加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取得明显效果。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该厂分别收购优质专用小麦600吨、2700吨、1.3万吨和1.6万吨,2000年超过6万吨,呈逐年增长势头,不仅较好地满足了企业加工生产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了粮食生产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厂已拥有13.3千公顷(20多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带动3.6万农户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又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通过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不仅为企业自身提供了优质原料玉米,满足加工需要,同时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的途径。该集团成立了原料玉米基地公司,专门负责建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乡镇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从1998年开始,大成集团先后在全省35个乡镇建立原料玉米生产基地,面积达86千公顷(129万亩),种植农户达5.9万户。其中,特用玉米基地8个,面积30千公顷(45万亩),种植农户2.3万户;普通玉米基地27个,面积56千公顷(84万亩)

科学地讲,我国哪个省份所产的粮食能够实现自产自足

科学地讲,我国哪个省份所产的粮食能够实现自产自足?

粮食在我国,涵盖面比较广,既包括谷物,即小麦稻谷玉米粗粮等,也包括豆类、薯类,但一般我们所说的自产自足更多的是指口粮,即小麦和稻谷。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粮食产量在全世界也排在前列,但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比较集中,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现如今我国三大产粮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国家也进一步划分出13个粮食主产省。

这13个主产省包括黑龙江、河南、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这些省份的粮食总产量占到了全国粮食总产的75%以上。其中,第一大粮食主产省是黑龙江,玉米、稻谷的产量比较大,同时也是大豆、杂粮的主产省;第二大粮食生产省份是河南,曾经长期是第一大省,主产品种是小麦,占到了全国产量的近四分之一,同时也是玉米、花生等的主产区。另外,湖南、江西、江苏等也是水稻的生产大省。

这13个省份,粮食产量比较大,商品量比例也比较高,是主要的粮食调出省份,而沿海省份经济较为发达,曾经粮食产量也比较大,但现在已经是调入省了,比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坚强领导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会议强调,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资源丰富,交通发达,产业基础较好,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很大,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进入新发展阶段,中部地区发展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指出,中部地区作为全国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要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内陆高水平开放新体制。要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加强能源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治理,实现中部绿色崛起。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整理的关于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粮食生产基地(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全文)这个话题的详细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锦洛洛资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锦洛洛资讯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lyqwsj.com/keji/35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