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食> 广陵散绝了吗(《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

广陵散绝了吗(《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

2024-03-29 03:58:53 美食 曲谱 失传

广陵散绝了吗(《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本文通过网络平台数据整理了广陵散绝了吗(《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的相关信息,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广陵散绝了吗,以及《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 嵇康临死前在刑场弹奏的《广陵散》真的成为了绝响吗难道在场的人没有收录
  2. 广陵散的传承
  3. 《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
  4. 《广陵散》不是失传1700多年了吗,怎么现在还有曲谱

嵇康临死前在刑场弹奏的《广陵散》真的成为了绝响吗难道在场的人没有收录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因为嵇康的死,《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

嵇康在刑场上一曲弹罢,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广陵散》成为后世无数人的遗憾。

李白都说“琴存人已殁。谁传广陵散。”

金庸先生也念念不忘,在《笑傲江湖》中他说曲洋去挖掘嵇康之前人的坟墓,在蔡邕的坟墓里找到曲谱(在这里金庸先生出了一点小漏洞,中国的曲谱是要在中唐以后才出现,此前只有文字记录,大概曲洋挖出的是文字谱)。

曲洋在蔡邕的坟墓里挖出《广陵散》曲谱,这一点金庸先生倒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嵇康与蔡邕在音乐上是知音。

《语林》上说嵇康有一天深夜弹琴,有个带着枷锁的鬼走过来说:“你有个调弹错了。”对嵇康进行了一下指点,然后飘然而去。

嵇康就怀疑是这是蔡邕,因为蔡邕的命运比嵇康还坎坷。

他也曾入过监狱所以他的鬼魂还带着枷锁。

甚至嵇康的这曲《广陵散》都是一个鬼交给他的。

《太平广记》上说嵇康携琴出游,夜宿华亭,深夜不能入眠,起来抚琴,惊动了此处的一个鬼,这个鬼现先是和他隔空对话,然后提着头出来相见,鬼就教授给嵇康这曲广陵散。要他不得传授给他人。

所以嵇康在临死前不无遗憾的说:“袁孝尼曾经向我学习此曲,我没有答应。”

这个故事的最后鬼的叮嘱是为了照应正史这一句。

那《广陵散》真的就如曲洋所言在东汉时就有了吗?

有可能。

不过那会可不叫《广陵散》,而叫《聂政刺韩王曲》。

这竟然是一个歌颂刺客的曲子。

蔡邕在《琴操》里介绍《聂政刺韩王曲》的来历,与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聂政故事不同,这个聂政他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为耽误了时间被韩王所杀,聂政发誓为父亲报仇,他入深山学艺,得仙人传授仙曲,聂政携琴演奏于街头,围者如堵。韩王当即把他请入府中,聂政拔出琴里的,为父亲报仇。

杀了韩王之后,为了不给家人带来麻烦,聂政用刀划破自己的脸,然后。士兵把聂政的尸体扔到街上供人认领。‘

聂政的姐姐认出了自己的弟弟,不顾安危,上前哭着认尸。

有人感动于这个深情,谱写了一曲《聂政刺韩王曲》。

到后来竟然改名成了广陵散,到了嵇康手里,嵇康对这个曲子又做了改动。

看到这里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嵇康要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了。

因为整首曲子都是慷慨激昂的悲伤,他代表着不屈服,象征着不认输。

所以有人认为《广陵散》奏响了西晋衰亡的悲凉之音。

《梦溪笔谈》记载了当时一种传说,这广陵就象征着后来毌丘俭的战败,还有人说代表着西晋王室的人要江南,因为广陵就是维扬一带,意味着这西晋王朝要在南方流散。

这个解释当然是事后诸葛亮式的,所以沈括以为不对,他说散本就是一个曲目,跟流散不是一回事。

那么《广陵散》真的就在嵇康之后成绝唱了吗?

不是,实际上一直有一个曲谱流传下来。

唐代时候就有《广陵止息谱》,明朝朱权的《神奇秘谱》里也有曲谱。

那广陵散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

嵇康临死前不是提到了一个叫袁孝尼的人向他学习此曲,他没有答应吗,这个小袁同学是个有心人,他偷偷学习,记录下来此谱。

还有一种说法是,嵇康死后,鬼魂也出来,寻觅新的弹琴者,教会了他。

嵇康怎么学会的,又怎么教了出去。

一直到近代,管平湖先生还根据古谱整理出来《广陵散》,夏莲居士将名琴“猿啸青萝”相赠,传出一段佳话。

广陵散的传承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魏晋期间有七位文学名士,他们七人的共同特点是性格狂放不羁。因常聚于竹林下饮酒,故称“竹林七贤”。竹林七贤中有一人叫嵇康是三国曹魏时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擅长文学,喜欢绘画,更酷好弹琴。

相传,嵇康的《广陵散》弹得精妙绝伦。这支古曲同嵇康的名字联在一起,名闻天下。后来,“竹林七贤”在司马氏集团的势力威胁、利诱下,渐渐分化瓦解。嵇康是个铁铮铮的硬汉,始终不肯阿附司马家族。嵇康与司马氏集团势不两立的态度,终于给自己招来了灾祸。他们罗织罪名,要杀掉他。

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要来一张琴,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那激昂、悲壮的琴声,感动得围观的人们为之饮泣洒泪。他收住琴,昂首对长天叹:“吾死不足惜,《广陵散》啊可惜要失传了!”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在古书《太平广记》里记录着有一个神鬼故事:

有一天,音乐才子嵇康夜宿月华亭,在月色之下抚琴,琴声优雅,连附近的幽灵神鬼都被他打动。有一幽灵喜爱嵇康的音乐才华,便将《广陵散》传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文字谱

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其实,当时嵇康所说的“绝矣”并非指曲子本身,这句“于今绝矣”意在激愤之情,而且在嵇康之前,《广陵散》就已经流传于民间。但是,在唐代以前,古琴曲的记载方式是文字谱,用通篇的文字来记录如何弹奏一曲古琴曲。

▲减字谱

唐代时,开始出现减字谱,但也都是用文字去表述,内容依然是用哪个指头弹哪根弦,按哪个徽位。再加上一些辅助字,记录弹奏的缓急程度。在西式记谱法传入中国以前,古琴曲都是不记载旋律节奏的。

古时,琴曲一直非常讲究传承与谱系,口传心授,因为记谱方式的缺陷不得不如此。老先生教授琴曲,开指前会言明,本曲采用哪家谱本,传承如何,然后就是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教授,然后是对弹。

按照嵇康生活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曲谱是最原始的文字谱,后来到了明代才将减字谱记录在《神奇秘谱》之中。

所以,《广陵散》的曲谱虽然在《神奇秘谱》中有记载,但传承自嵇康而断。他在世时,既没有完善的记谱方式,又没有口传心授的弟子,所以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也就在他死后而绝了。

《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

说到《广陵散》,就不得不说嵇康。嵇康者,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首。竹林七贤者: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也。因这七人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不问时事,饮酒纵歌,寻欢作乐,清谈人生,世谓竹林七贤。嵇康不仅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且还是当时名动京师的美男子、气宇不凡,风度翩翩,很招美女们的青睐。据《晋书》载:说嵇康“身高八尺三寸,美词气,有风仪。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嵇康擅弹《广陵散曲》,为世所重。《广陵散曲》,为中国十大古典名琴曲之一。为什么要说《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呢?嵇康又为甚么被杀了的呢?我们还得从《广陵散》的出处说起。《广陵散》,据《琴操》记载:战国时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了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要为父报仇,于是便入山学琴十载,身成绝技,名扬天下。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借此机会,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毀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故事,谱成琴曲就叫做《广陵散》。此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遂为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据《神奇秘谱》收录的《广陵散》琴曲中原文解析说:臞仙按《琴史》云:“《晋书》载广陵散者,为嵇康所创。嵇康,字叔夜,谯国之人也。尝游会稽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素而弹之为广陵散曲,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时司马昭为大将军,康与钟会为长史。会每与康交,而康不为之礼,会以此撼之。因谮康欲助母丘俭反。司马昭既眤信会言,遂害之。嵇康将刑东市,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悔焉。”那么,嵇康死后,《广陵散》到底失传了没有呢?狂客以为并没有失传。据《琴书》曰:“嵇康广陵散本四十一拍,不传于世。惟康之甥袁孝已能琴,每从康学靳惜不与,后康静夜鼓琴弹广陵散,甥孝已窃从户外偷听之,至乱声小息,康疑其有人,推琴而止,出户果见孝已。孝已止得琴曲三十三拍,后孝已会止息意,续成八拍,序引在外,世亦罕知焉。然广陵散曲,世有二谱。今予所取者,乃隋宫中所收之谱。隋亡而入于唐,唐亡流落于民间者有年。至宋高宗建炎间,复入御府,仅九百三十七年矣,予以此谱为正,故取之。”从上述话,可以说明,《广陵散》,并没有因为嵇康之死而失传!

《广陵散》不是失传1700多年了吗,怎么现在还有曲谱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我觉得虽然嵇康死前说广陵散绝矣,但也许还是有人有谱子吧,或者听着琴声记下来也未可知。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整理的关于广陵散绝了吗(《广陵散》真的从嵇康那里失传了吗为何)这个话题的详细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锦洛洛资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锦洛洛资讯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lyqwsj.com/meishi/37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