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趣事> 张元素医学全书(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张元素医学全书(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2023-12-22 09:49:01 趣事 张元素 医学 全书 名医 元素的

张元素医学全书(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网络平台数据整理了张元素医学全书(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的相关信息,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张元素医学全书这个问题,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元代医学家王好古
  2. 中国古代有哪些医学经典著作
  3. 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4. 中医渭水学派创始人

元代医学家王好古

王好古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

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等。王好古论伤寒为病,非常重视内因的作用,认为不论内伤外感,其所以为病,总由人体正气之虚所致。外感寒邪,内伤饮冷或空腹不食,均可导致内伤阴证的发生。但其得病有轻重之不同,预后有可治不可治的区别,全在于人体正气的虚实程度。王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与《内经》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不仅如此,王氏在以上文字中,还说明了出现三阴证的病机,与人体内已伏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种从体质角度分析病机,强调体质从化观点,颇有实际意义。王氏论伤寒强调正气之虚为本,李杲论内伤病,亦强调元气不足为根,二者的观点基本一致。可见王氏之学受李杲之学术思想的启迪,是一脉相承的。他依据个人经验,认为内伤三阴之证的治疗,厥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当归四逆汤,该方适用于“手足厥逆,脉细欲绝者”。少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通脉四逆汤,该方适用于“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太阴之阴盛阳衰,治疗当以理中汤,该方适用于“脉浮沉不一,缓而迟者”。王好古重视伤寒三阴证的研究,提出了“阳证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的认识,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前人研究《伤寒论》的不足,也是王氏将李杲的温补思想在《伤寒论》中灵活的运用,颇有独到之处。王好古临床用药主张温养脾肾。其用返阴丹(硫黄、太阴玄精石、硝石、附子、干姜、桂心)以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用霹雳散(附子一枚,细末)治阴盛格阳,烦躁不饮水。用四阳丹(硫黄、木香、荜澄茄、附子、干姜、干竭、吴萸)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肠气胀,脉沉细。用正阳散(附子、皂荚、干姜、甘草、麝香)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气出,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出汗,烦燥不止,舌黑多睡,四肢俱冷。用火焰散(舶上硫黄、附子、新蜡茶)治伤寒恶候。用白术散(川乌、桔梗、附子、白术、细辛,干姜)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用肉桂散(肉桂、赤芍、陈皮、前胡、附子、当归、白术、吴萸、木香、厚朴、良姜、人参)治疗伤寒服凉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睡不识人,变为阴毒恶证。以上诸方药中,返阴丹、回阳丹、火焰散、霹雳散、正阳散等均用附子为主要药物。若白术散、肉桂散之类,又多附子、白术并用,脾肾兼顾。再如,其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主张用神术散(苍术、防风、甘草、生姜、葱白);对内伤冷物,外感风邪有汗者,用白术汤(白术、防风、甘草);对伤寒内感拘急,三焦气虚无汗,手足自汗,或手背多汗,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面红目赤等阴气盛阳气衰,两脉浮沉不一,或左右往来不定,有沉涩弱弦微五种阴脉形状而举按无力者,用黄芪汤(人参、黄芪、白茯苓、白术、白芍、甘草)。治疗伤寒阴证,又注意内伤生冷而损及脾胃,以人参、白术、黄芪等为主,扶正达邪。除此而外,他对阴证的辨析,具有丰富的经验,如对阴盛格阳、阴证发渴、呃逆、发热、大便秘、小便不通、小便赤及脉象等一一详辨,对自汗、谵妄、下血、四肢振摇等亦一一从阴阳加以分辨,在阴证诊断方面阐述颇详。王好古论阴证,虽然从《伤寒论》三阴证入手,但其发展已不局限于此。使内伤外感阴寒病证的讨论走向深入,提出了阴证学说的系统认识,其虽师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然又为之一变,为后世虚损病证的辨证治疗别开了法门。王好古(约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金元间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性识明敏,博通经史。举进士不第,遂遣心于医学。曾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内医学。初从易水名医张元素游,元素殁,以年幼于师兄李杲二十岁,复师事李杲,尽传其学。王好古博览医籍,其学术思想受张元素、李杲影响,并多所发挥。其治伤寒证重视内伤“阴症”,认为“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于阴证鉴别颇精审,为后世医家所重。王氏著述甚富,计有《阴症略例》、《汤液本草》、《本草实录》、《医垒元戎》、《此事难知》、《仲景详辨》、《活人节要歌括》、《斑论萃英》、《痘疹论》、《伤寒辨惑论》、《光明论》、《标本论》、《伊尹汤液仲景广为**》、《钱氏补遗》、《十二经要图解》等。

中国古代有哪些医学经典著作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共计18卷182篇。后来秦越人扁鹊著的《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两汉时期诞生了我过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论著:《伤寒杂病论》,后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该著作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张仲景,被后世称为“医圣”。

唐朝杰出医学家孙思邈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我国现存最早的经络著作:《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成书于晋代(成书于256-282年),由黄甫谧编著。《脉经》全书共十卷,九十七篇,为西晋王叔和编撰。这是我国医学史上现存第一部有关脉学的专书。

《肘后救卒方》晋代葛洪著,他先著成《金匮药方》100卷,因篇幅浩繁,不便携带,将其中救急、多见、简要实用的部分,摘要编成《肘后救卒方》3卷.《肘后救卒方》现存8卷,这部书虽号“肘后”,但却包含相当多宝贵的医学史料实用的方剂方法,有不少医学史上的重要发明发现,对今天的医疗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人龚庆宣著,约成书于475-502年之间,是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隋唐蔺道人著,约成书于841-846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很有学科价值的伤科专书.它反映了隋唐时期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水平已相当先进.书中载40余方,为伤科用药奠定了理论基础。

《太平圣惠方》是宋廷编著的大型方书之一.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方书及当时民间验方,内容颇为丰富.对方剂、药物、病证、病理都进行了论述。

《圣惠选方》,成书于1046年,由何希彭节选《太平圣惠方》中的精要部分,编辑而成.作为教本应用了数百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宋朝诏令太医裴宗元等人将官药局所收医方加以校订,编成《和剂局方》.全书共5卷,分21门,载方297首.后来《和剂局方》经多次增补,内容日益丰富,1151年,经许洪,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为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时全书10卷,附《用药指南》3卷,分诸风、伤寒、诸气等14门,载方788首。

《圣济总录》:北宋末年,**组织医家广泛收集历代方书及民间方药,历时7年(1111-1117年)编成此书.共200卷,达200万字,分60余门,方近2万首,前代方书几乎全部被囊括。

《济生方》宋代严用和著于1253年,是严氏五十余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全书10卷,分80门,载方400首.原书已佚。

《三阴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言著,全书15卷,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有方有论,论后附方,使读者易于洞晓病因,论因求治,在传播方剂学上也有贡献。

金代刘完素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宣明论方》15卷,《伤寒直格方》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可靠而价值较大的有《素问玄机原病式》与《宣明论方》二书。

金代张元素著有《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用药式》等。

金代张从正著《儒门事亲》。

金代李杲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

元代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汤液本草》、《此事难知》等。

元代朱震亨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注》、《伤寒辨疑》等。

《本草发挥》1384年徐用诚编撰。

《救荒本草》1406年朱骕编撰,它既是15世纪初我国一部药、食两用的植物学著作,也是一部植物学图谱?

《滇南本草》约1476年,兰茂编撰。

《本草集要》1492年,王纶编撰。

《本草纲要》1578年,李时珍著,共52卷.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证治准绳》1602-1608年,王肯堂著,全书以证治为主,每证引经据典,结合己见论述,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议论持中,选方较精。

《寿世保元》1615年,龚廷贤著,共10卷。

《外科正宗》1617年,陈实功编著,此书主要是作者对其外科理论和经验的总结,书中尚有外科疾病插图若干。

《瘟疫论》1642年,吴有性著.该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了伟大创见,对传染病方面有独到见解。

《温热论》叶桂著.书中总结了温热病的理论和经验,在温病学说的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湿热条辨》薛雪著,此书对湿热病的病因、证侯、发展变化特点及其诊治法则,以条文形式作简要阐述,其中还注明作者自己的见解,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1765-1802年,赵学敏著.载药921种,其中有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叙述不详者。

部分资料搜集来源于网络,在此对前辈的分享表示感谢!

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能有啥影响?

中医渭水学派创始人

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

张元素,字洁古,金之易州(河北省易县军士村,今水口村)人,他自幼聪敏,8岁应“童子举”,27岁试“经义”进士,因犯“庙讳”而落榜,遂弃仕从医。中医易水学派创始人,生卒之年无以确切考证而不详。其所处时代略晚于与其同时期的医家刘完素。著有《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药注难经》、《医方》、《洁古本草》、《洁古家珍》以及《珍珠囊》等。其中《医学启源》与《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最能反映其学术观点。

好了,关于张元素医学全书和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整理的关于张元素医学全书(名医张元素的著作对后世医学有怎样的重大意义)这个话题的详细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锦洛洛资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锦洛洛资讯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lyqwsj.com/qushi/240875.html